不要错把嗜好和喜好当做爱好(转载)

原文(糖醋瓦块鱼-家常菜中的经典)(肉皮上色三要点 就像给长城贴瓷砖
现代人现在真的很悲哀,每天忙得团团转不说,其实也不一定就能挣到多少钱,大多数人是拆五楼逮蟋蟀,也就捞个玩罢了。每天热衷于潮流,随顺大众的价值取向,看大家干什么他就干什么,根本不去分辨是非。我碰到过一个人问另一个人,你不玩牌;不喝酒;也不下棋,那你啥爱好也没有,你这辈子岂不白活了。如果说世界上有宗教;有艺术;有哲学;还有科学,文学等人类的五大基石,我们去喜欢一种的话,还能够勉强的算作爱好。怎么变得喝酒下棋也成了爱好呢?

除了喝酒下棋这些满足人类欲望的行为以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蒙蔽人的就是有一些人貌似高雅的行为,其实也不比喝酒下棋高尚多少,也在用所谓“爱好”的字眼去蒙蔽一些不去分辨是非的人。比如跳街舞;养花;摄影;绘画;看书;养狗;养鸽子;养金鱼;甚至养上百万元的赛马等等,这些也都是因为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动机不同,也不一定都能够被称为爱好的。同样的行为,对于不同的人,就有可能是相反的结果,所以不能够用外在的形式来判断一项行为是否属于爱好。

有的人喜欢干净,家里家外收拾的井井有条,但是做起事來缺德,這樣的乾淨有什麼用呢?有的人也就保持吃一般正常的干净也就行了,但做事有条理。一个人爱干净,只能够说他是喜欢干净罢了,还到不了“爱和好”这个层面上来。一个人喜欢什么是有根性的,这个根性一般的话都属于“欲望”层次。琴棋书画可能属于高级一点的欲望层次罢了,也不能说就一定是什么爱好,没有灵魂参与的事情,恐怕都不能成为爱好。

嗜好;喜好;爱好应该是有分界的,但他们的外表就像孪生姐妹一样,你用肉眼是分辨不出来的。我想到了爱因斯坦的一句话,我把它拿来分辨嗜好;喜好;爱好的区分,我看是挺合适的。爱因斯坦说在科学的殿堂里,有大概80%的人是为了糊口,剩下的人中,还有大部分人,就是出于好奇心了,就是所谓的喜好了,最后只剩下几个人,才是真正爱好科学的人。

借用爱因斯坦的这段话,我们来理解一下我们现实生活中每天热衷于那些吃喝玩乐的人,连养家糊口都算不上,因为他的所谓“爱好”,都是败家的自私行为,为的都是满足肉身的欲望。别看他打着为家的旗号,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几乎所有的赌徒,出门时都说是给家里挣钱去,结果都是输了钱回来。赌博三十年,各花各的钱。这些人所谓的“爱好”,连“喜好”都谈不上,就是“嗜好”,如果是“嗜好”的话,就一定是“败家”的。“嗜好”的范围很宽,不只限于吃喝玩乐,琴棋书画,花鸟鱼虫也不一定都是高雅艺术。孔夫子说过“攻乎异端,似乎害己”,孔夫子是圣人,不会说的那么直白,就是说“嗜好”是害人的,是败家的。但是有这些行为的人,从来都不承认自己的行为是败家的,他们都要给自己的行为贴上“爱好”的标签。

第二种对科学有“好奇心”的人,也不能够算作是“爱好”,也只能够算“喜好”罢了,这种人一般的话没有“功利”目的,这是与“嗜好”最大的区别。在现实中有这样的人,尤其是现在的媒体特别喜欢这类人物的报道,某某人为了自己儿时的一个梦想,卖房子卖地,倾家荡产也要去圆自己儿时的梦想,有的自己制做飞机,有的自己环球旅行,如果家庭有花不完的闲钱,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去圆自己儿时的梦想。最怕的就是不管家人的死活,非得去实现自己儿时的梦想。这种人对于我们这种一心想过普通日子的正常人来说,也是一种“败家”的行为。

第三种对科学有“宗教情怀”的人,才能够算是真正“爱好”科学的人,这种人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中的“乐之”之人。用中国哲学的话语来讲就是充满“爱”的人,才能够算是有“宗教情怀”的科学家。真正的一个大科学家其实大都是具有“宗教情怀”的人,这样的人对科学才能够是真正的“爱好”。子曰:“节用爱人”,孔夫子告诉我们,只有从我们每个人的“骨节”里生出来的东西,才能够为“用”,才算是“卜中”为“用”,这是一个人的“天份”,这样的人才会有“爱好”,不是你喜欢一件事情就能够说明你有爱好,一个人没有“卜中”的能力,哪里来的“爱好”呢?

作者: cavalier

能源行业从业者,业余爱好象棋、C++还有二胡、乒乓也很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