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的和声功能性进行与逻辑的疑惑

音乐的和声功能性进行和逻辑既是后来者的总结,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生理音乐性的本质,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是后来者的总结
– 历史发展:和声理论是在音乐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从早期单声部音乐到多声部音乐的演变过程中,音乐家们不断探索和尝试,经过长期积累,后人对这些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了系统的和声功能性理论。例如,在中世纪时期,音乐主要以单声部的格里高利圣咏为主,随着复调音乐的兴起,作曲家们开始探索不同声部之间的关系,逐渐形成了和声的概念。
– 风格演变:不同音乐风格时期,和声功能的运用和理解也有所不同。古典主义时期,和声功能较为明确和规范;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和声功能在传统基础上有了更多的扩展和变化。这表明和声功能理论是随着音乐创作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是后人对不同时期音乐创作特点的总结。
二、 体现人类生理音乐性的本质
– 听觉感知:人类的听觉系统对和谐与不和谐音程有着本能的反应。和谐的音程(如纯音程和大三度、小三度等)往往给人以稳定、悦耳的感觉,而不和谐音程(如小二度、大七度等)则会带来紧张感。和声的功能性进行正是利用了这种听觉特性,通过在稳定与不稳定之间的转换来构建音乐的动态感。
– 情感共鸣:和声功能的变化能够引发人类情感上的共鸣。例如,从主和弦到属和弦的进行会产生一种紧张感,而这种紧张感的解决回到主和弦时,能够给人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舒缓。这种情感上的反应是人类生理音乐性的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对音乐情感的感知能力。

作者: cavalier

能源行业从业者,业余爱好象棋、C++还有二胡、乒乓也很喜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